嘉兴智信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24小时服务热线

0573-82081131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公司新闻
中国文学如何“向外走”?
作者: 发布于:2013-9-9 16:48:55 点击量:

 索菲亚·科波拉导演的《迷失东京》(英文“迷失在翻译中”)有一幕让人印象深刻:美国艺人鲍勃在陌生的东京为日本威士忌品牌拍广告,导演叽里呱啦说半天,女翻译却只有寥寥数语,虽重复多次,但鲍勃总不太明白。

    这种由语言和文化差异引发的“翻译迷失”之苦,也困扰着努力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

    从《论语》到唐诗,从“五四”时期的作家到莫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成果不可谓不丰硕。

    然而,在外国的书店里上架的中国作者作品却不多。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认为,相对于中国所引进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国文学作品“走出去”的步伐要慢得多,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中译外能力的不足。

    一位长期关注中国话题出版物的英国媒体人向记者表示,中文作品意象和隐喻等元素繁复,要在英文中完整传递中文涵义“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译者应是以英语为母语者,精通中文,并对作品内容相当熟悉,“最好就是作者家人或朋友。”

    近来因作品《你在高原》而炙手可热的作家张炜,正计划陆续在国外推出其作品外文版。他向媒体表示,希望译本有诗境和原文的特质,并坦言全世界能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家“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多”。

    国外出版界近年对中国给予了更多关注,有越来越多中国题材的文学作品面世,但其中真正出自中国当代作家之手的不多见。

    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国销量达数百万的经典作品,却未能走出华语世界。

    “面对西方文化占主导的客观环境,东方文学要想在世界占一席之地,确实很难。毕竟东西方文化差异无法根除。”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这样解释中国文学“走出去”面临的困境。他坦言,中国作品“向外走”在翻译和推广等层面存在问题。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张洪波认为,从长远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汉语普及度的提高,语言将不是文学作品走出去的主要障碍。“但当下,国外汉学家青黄不接,数量不足,特别是缺乏年青一辈的汉学家。”

    张洪波指出,政府非常重视中国文学走出去,但是中国作者和出版社对国外出版市场需求不甚了解,缺乏将合适作品与海外市场对接的渠道。他强调,出版社应该更多发挥主导作用,“走出去”要有的放矢。

    据李敬泽透露,为推动中国文学更好地推介到海外,有关机构正通过提供翻译资助,鼓励更多母语为外语的人参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同时,鼓励中国作家更多参与包括国际书展在内的推广活动,加强与海外市场接触。

    日前,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学翻译大赛在京启动。组委会推荐数十篇中国当代优秀短篇小说作为待译原文,参赛者选择其一翻译成英、法、俄、西和阿等任一种外语。主办方表示,大赛主旨是激励国内外翻译创作力量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文学“走出去”不应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严肃的纯文学作品,也应包括年轻一代作家写反映都市白领生活和情感状态的都市文学在内的多品类作品。

    有多位外国资深媒体人士在受访时向记者表示,因为中国影响力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读到关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故事。但“这些故事不应该是带着宣传味或关于政治议题的,而是纯粹的人的故事,好的故事。”




上一篇:“中译外作品荒”现状亟待改变

下一篇:中国文学“向外走”遭遇“迷失”之困